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,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。
鄭道瑩細細琢磨客人訂製的旗袍,把每一件都視為得意之作。(鄭佩雯拍攝)
記者林賢雲/台南報導
在時代更迭與商圈興衰中,台南中正路193巷內,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依然低調守候著舊日繁華——台麗旗袍。店主鄭道瑩以超過六十年的手藝,承襲父輩衣缽,將旗袍文化深植台南巷弄,讓許多貴婦名媛與在地居民,透過他的一針一線,穿上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曲線之美。即便台南紡織業榮景已逝,這位傳統旗袍師傅仍堅持用手作技藝,延續屬於台灣在地的優雅與溫度。
台南曾是全台織品產業的重要重鎮,民權路、大菜市、西市場、沙卡里巴等區域曾因紡織產業而熱鬧非凡。當年中正路與友愛街周邊的國華街,緊鄰西市場及盛場商圈,戰後更一度聚集大量服飾、布料、戲院與旅社,成為市區黃金地段。儘管後來商圈外移、產業結構轉變,曾經繁華的「雞牢」地帶(戰後此區因有許多用竹籬或木板搭設的違章建築,貌似雞舍,而被戲稱「雞牢ke-tiâu」雞稠、雞朝 )逐漸凋零,但新舊交錯下也孕育出一股復古風潮,吸引不少青創族進駐,而鄭道瑩的台麗旗袍則靜靜守在這裡,默默記錄著這座城市的變遷。
鄭道瑩使用的工具,左起鐵熨斗、縫線、剪刀、布尺、直扣、葫蘆扣、針、各色粉片、鑷
鄭道瑩出身裁縫世家,父親是來自福州的唐裝師傅,他自小耳濡目染,卻不想走父親的老路,13歲便進入當時中正路的台隆旗袍當學徒。他笑說當時學藝不僅講求服從,還得挨罵挨打磨練技術,然而這段嚴苛歷練也奠定了他日後的專業基礎。服役退伍後,他選擇自行創業,23歲那年成立了「台麗旗袍時裝設計專家」,結合傳統與現代時尚理念,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鄭道瑩說布花搭配技巧很重要,像唐裝古雅適合簡單的直扣,旗袍則以葫蘆扣或蝴蝶扣畫
「旗袍不能只是穿得下,還要穿得漂亮、舒服!」鄭道瑩說,過去60年間,他累積了無數量身訂做的經驗,熟知如何透過立體剪裁,修飾各種身形缺陷,讓每一位顧客都能自信展現旗袍曲線之美。無論是環肥燕瘦、懷孕或駝背人士,他都能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旗袍,讓試穿者常常驚訝於自己的美麗轉變。
台麗旗袍全盛時期曾有16位師傅、7位學徒,日夜加班應付絡繹不絕的訂單。然而,隨著成衣市場興起與生活型態改變,中正路上原有的布莊與旗袍店已幾乎消失,如今只剩他堅守這份傳統工藝,將店面遷入巷內,仍不改對旗袍的熱情。
現年75歲的鄭道瑩,除了持續經營台麗旗袍,也擔任鄰長,並長年擔任國服競賽評審,曾到家齊女中、台南應用科大與台南市成衣公會等地授課,致力於技藝傳承。他更期盼未來能進一步將這門技術傳授給身障人士,讓他們也能習得凍甲處理與旗袍縫製技能,增加生活的謀生能力。
鄭道瑩幫訂製的客人試穿拍照,珍惜彼此的緣份。(鄭佩雯拍攝)
在每一位客人滿意的笑容中,鄭道瑩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。「只要對方穿上旗袍後說聲謝謝,我就很開心了。」他語氣淡然,卻充滿著對這份傳統技藝的珍惜與堅持。
【台麗旗袍時裝設計專家】
地址: 700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93巷7號
電話: 06 222 0748